胃癌逐渐年轻化,背后原因竟是它们!
时间:2025-07-17 浏览次数:
次
随着生活节奏加快,年轻人承担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,但是往往一些仗着自己“年轻,身体好”,就不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。饮食不规律、通宵熬夜、使劲儿折腾...殊不知,一种癌症,正悄悄找上他们。

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,全国胃癌的年发病人数超过35万,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;死亡人数超过26万人,位列恶性肿瘤第3位。我国胃癌患者大约占全球40%。并且近30年来,我国年轻人胃癌发病率显著上升。19~35岁人群的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,临床中20多岁的患者并不再少见。这是为何呢?肿瘤的发病因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,内因包括基因和遗传背景,而外因则与生活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。
对于胃癌来说,饮食和生活习惯尤为重要,长期处于高压环境、不良饮食习惯和熬夜都是胃癌的诱因。年轻人患病普遍存在以下这些问题。
加工食品依赖:年轻人群外卖消费量增长,高盐、亚硝酸盐(腌制食品)、高温油炸食品(产生多环芳烃)摄入增加。这些食物含大量亚硝酸盐、多环芳烃等致癌物,长期刺激胃黏膜,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(癌前病变)。
新鲜蔬果摄入不足:维生素C、β-胡萝卜素等抗氧化剂的缺乏削弱了胃黏膜修复能力,增加DNA氧化损伤风险。吸烟与饮酒低龄化也是导致胃癌向年轻人靠拢的原因之一,据调研20-35岁吸烟率在发展中国家高达28%。吸烟者胃内尼古丁代谢物(如亚硝胺)直接损伤DNA,乙醇代谢产物乙醛干扰黏膜修复,两者协同增加癌变概率。
幽门螺杆菌(Hp)的感染与胃癌有着密切关系,目前全球年轻感染者耐药率上升(中国克拉霉素耐药率>50%),根治失败导致的癌变风险增加。另外EB病毒相关性胃癌在年轻患者中占比约10%,与免疫逃逸机制相关。肥胖率上升导致慢性炎症状态(IL-6、TNF-α水平升高),促进胃黏膜肠化生。其中,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年轻女性中增多,胃酸缺乏导致胃内菌群失调,亚硝胺生成增加。胃癌的家族聚集性病例不少见,约10%胃癌与遗传相关,如CDH1基因突变(遗传性弥漫型胃癌)携带者发病年龄显著提前。胃癌的发生需经过漫长的演变,从起初的胃炎慢慢演变到胃癌,潜伏期一般是5~10年。对多数胃癌患者来说,其实可以早点“踩刹车”,因为早期胃癌治愈率可达90%,可一旦进入中晚期,生存率会大幅下降。当出现这几个症状时,建议尽早做筛查。急性胃黏膜受损的情况,起病比较急,往往会突然发生呕血、黑便症状,且出血量较多,通常呈现出间歇性反复出血症状。还可能出现腹胀、上腹部疼痛及恶心、呕吐等腹部症状。上腹胀痛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,但是没有特异性,容易被忽视。
上腹胀痛的出现一般比较早,初期主要是有一些上腹部的不适、隐痛,或者是胀满、沉重,晚期可以出现疼痛,尤其以饭后为重。这多数是因为癌细胞对胃黏膜以及周围的神经等组织造成刺激所致。
腹胀则是一种膨胀感,感觉吃进去的食物没有被消化,有时会有烧心的感觉,有些患者还会感到心口窝不舒服,主要是两边肋骨中间的部位隐隐作痛。
胃癌患者早期就是慢性胃炎的表现,而慢性胃炎的典型表现就是反酸和嗳气。胃癌患者在病程早期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,这主要是由于肿瘤的生长影响了正常的胃功能,导致患者对食物的欲望减退。同时,胃部的溃疡也可能使患者在进食时感到疼痛,进一步影响食欲。近年来,胃蛋白酶原、胃泌素17等胃功能“血清学活检”凭借操作简便易行、诊断前后动态监测等优点,成为胃癌及癌前疾病早期诊断新方法。 尤其对40岁以上以及存在家族史的人群,建议进行胃癌早筛及时发现风险。

所以对PG、G17、Hp的水平进行测定,能够通过其水平改变来对胃部状态及功能进行动态性的评估,进而发挥“血清学活检”的效果。
如果胃部一旦出现不适症状,切勿自行诊断或买药。应及时就诊,排除病因,早诊早治。